如果有一天,我告诉你:没有流量小生,也没有炒作营销,把富大龙,侯勇,吕良伟,许亚军,这4个人凑在一起,就拍一部电影。这部戏不是「王炸级」是「抠地级」。它真的是2023年度浮夸大烂片。
我说的这片叫《毒蜂》,跟《鹦鹉杀》《威尼斯惊魂夜》《敢死队4》同一天上映。
就是这,票房差的实在是差太远了。
截止到发文前,电影放映4天,《敢死队》拿了8459万票房,《鹦鹉杀》2477万,《威尼斯惊魂夜》1892万,而《毒蜂》是4天27万...
面对一票老戏骨的热血付出,票房仅27万,简直是对艺术的冷嘲热讽。不过,这个世界向来公平,所以冷淡的回应总是有其原因:
因为,它的故事和剧情真的很烂。
某种程度上,这部电影实际上就是一部「浓缩版电视剧」甚至是「双倍版浓缩」。
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浓缩版”,
简直就像是从热水中蒸发出的“水汽版”。
你能想象,这部电视剧,哦不,电影!
它才104分钟吗?
整个故事线简直如同被劫持的火车轨迹,不仅仅偏离了正途,而且剧情节奏又慢又快。
我本来就没打算去看《毒蜂》,但是「看完电影再做影评」这是我的工作,可是当我真的看完了,就好像是被迫吃下一整盒的浓缩咖啡粉,难吃呛嘴又难以下咽。
而且本来刚开始,看了预告,其实也没多大期待和预期,直接告诉我,这电影可能就跟电视剧差不多,质感大概一般,看几个老戏骨飙戏也挺爽的,买个电影票就当支持一下。
但我是真没想到——所有的老戏骨全部是后期配音,所有的老戏骨表演的现实感和质感被这种二流的后期处理手法彻底摧毁。
而且,就连102分钟的剧情都是注水的。
倘若说一个成功的电影需要各部门的协同合作,那么这部《毒蜂》则完美地展示了各部门间的合作如何各个击破,以至于整体崩盘。
于是,我决定「吐出来」好好聊聊这烂片,是如何浪费4大老戏骨的演技和努力的。
摄影的部分,实在是让我目瞪口呆。直白地说,就像是请了个盲人当摄影导演。
毫无构图与光影之美,反而让我怀疑,是否整部作品都是在一个泡面杯大小的盒子里拍的,从而让所有人物都显得如此的局促不安,浮游在一个重复的场景之中。
画面显得非常肤浅,几乎是粗糙的,仿佛是随手拍摄的。整部电影都缺乏一种连续性和内在的深度,这使得观众很难进入到电影的情境中,更难以与角色建立起情感上的联系。
看完整部电影,我甚至都难以想象,导演与摄影导演在拍摄过程中是如何沟通的。
是否他们认为,光线就应该这样死板地打在演员的脸上,使得演员的面部表情几乎都被淹没在过度的光影中?又或者他们真的认为,不断的近景特写能够增加电影的紧张感,
而忽略了近景特写在不恰当的情境下只会让观众感到压抑?更为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为什么会有如此多的重复场景?难道制片预算真的只够租一个小小的拍摄场地?
单一的场景,让整部电影都显得单调乏味,每一个演员都在这有限的空间里四处碰壁。
你要硬说场地单一也行,电影史上有单一场景却拍出神片的案例,但是在《毒蜂》里,尽管有着如此局限的空间,摄影导演似乎还没有掌握如何在这样的环境中进行有效的摄影。
角色之间的相互作用似乎总是被某种奇怪的角度切割,这种角度不仅没有增强角色情感的传递,反而让观众感到困惑和不适。
至于美术,《毒蜂》更是“创新高度”。
这部《毒蜂》里的的场景设计简直可以说是“一片荒凉”。没有明确的风格定位,也没有具有代表性的元素。观众很难从中感受到任何的情感和氛围,更别提沉浸在电影的世界里了。这种草率的美术设计,真的让人很难受。观众是来看电影的,不是来看念台词的。
更为我哭笑不得的是,电影中使用的一些“道具”。我曾经以为,现代电影制作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准,不会再出现那种因为预算有限而使用简陋道具的情况。
然而,这部电影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使用剧组的扎带作为绑腿的道具,这种“创意”简直是匪夷所思,我感觉我的智商被侮辱了。
我一开始看到这个设定的时候,都开始怀疑我自己,是不是太苛刻了,是不是导演用「扎带绑腿」是为了某种“艺术”理念而故意如此设计的。
难道导演和美术团队想要通过这种荒诞的方式,来表达对现代社会的讽刺和批判?他们想要让观众在感到愤怒的同时,也能够感到一丝的幽默?
说着真的——看这电影,我自己的脑子都不使了。
一部电影的成功,要靠各个部门去协作。
任何一个部门拉垮,那其他的部门也会受到影响,所以在「摄影和美术」集体拉垮的氛围下,戏骨的演技就是演的再好也让人观感割裂。
富大龙和侯勇,还有徐亚东,三个演的很卖力,但真的就是他们演的越卖力——
越显得这部电影烂,
因为剧情真的是太割裂了,你完全不知道“这个情绪从哪里来的,为什么要这样表演”。
尤其是吕良伟和高梓淇,他们两个人表演简直可以称之为犯罪现场,他们越是试图展现情感,越演的像是小孩子在玩过家家的情景。
没错,一个为了争夺一块糖果而撕扯的场面,都要比他们在屏幕上的表现来得有深度。
整个表演和情绪都很空洞,以至于,我在看的时候都疯掉了,在为他们这种表演开拓,我都想创造一个新的术语来形容它,他们不是在演戏,而是在做“全新的艺术”——
就连声音也觉得很‘新艺术’。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这部《毒蜂》就连“台词”是“后期配音”配出来的。
做后期配音简直是“人才”。 你可以想象一下,你在看一个认真的电影,突然演员的嘴巴和声音就像前后矛盾,牛头不对马嘴了。
口形完全对不上。
台词后期配音,本来就是各种剧组的大忌,能不改就不改,就算后面有些电影审核的时候要调整也是部分调整。而《毒蜂》是整部电影都是后期配音,在电影院,我裂开了。
因为后期配音最大的问题就在于——
配音太干净了,没有任何环境音,非常容易把“质感”破坏掉,毁坏观众的观影体验。
所以当我坐在黑暗的电影院里,期待与角色建立一种情感联系时,突然听到一个明显是后期处理过的声音,而且整部电影都是后期配音的电影时,你可以想象出我是什么表情吗?
更让我哭笑不得的是,即便是角色的每一个微小动作,如手指的抚摸、步伐的移动,乃至衣物的摩擦,都被这种草率的后期处理所替代。我简直不能相信我的耳朵,就连每一个人物介绍的字幕介绍都要加一个音效,我人傻了。
至于剧情,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评价。它有如一团乱麻,让人不知所云。影片中频繁的闪回让我想起了那些2000年左右的电视剧,那种无休止的、让人眼花缭乱的回忆。
比小学生写的日记好乱,小学生日历是天真、直接、有时脱离主题,但至少他们是真实的。这部电影的剧情如此混乱,以至于我怀疑是否是一群小学生决定在周末合写一部电影剧本,并以“想到什么就写什么”的原则为主。
至于在公共澡堂子里聊贩毒的情节,这真的超出了我的认知范围,简直是对观众的常识的彻底否定。我甚至开始怀疑,编剧在创作这部分时是不是正经历着一次荒诞的梦境。
而情感戏,那更是一种折磨。看似深情的对话,其实只是一堆毫无深度的废话,让人完全无法产生共鸣。我曾经认为,任何电影,无论多么糟糕,至少它的情感戏总会有一些可取之处,但这部影片彻底颠覆了我的这一看法。
你可能会期待一部电影会着重描述关键情节,为观众塑造一个完整的故事,但不,这部电影选择了一个不同的方法。
它决定花费大量的时间描述那些你根本不在乎的无关紧要的细节,就好像一个人试图描述他早餐吃了什么、午餐吃了什么,然后突然跳到他生命中的一个转折点,还有一些戏份明明完全没必要出现,但却仍然坚持要在片中。
为什么?可能真的就是在注水吧。
真觉得很匪夷所思,102分钟也要注水...以至于我在电影院看的时候,都在想这是不是部故意为之的实验性影片,还是仅仅是编剧在尝试某种新的“混乱美学”,但事实证明——
离开电影院后,我清醒了,我没疯,是电影在抽疯,4天25万票房,真的是有原因的。
这种电影,哪家院线敢给排片啊!
真的是在院线上映,我都觉得是奇迹了。
评论
期待明天会更好!
请登录或注册后发表评论。